济宁非遗记录之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0-05-14 16:09
浏览次数:
公元1008年,宋大中祥符年间,孔庙扩建,为解决运输问题,朝廷下令把山西洪洞朱氏窑户的长支迁至曲阜与兖州交界处(现兖州市东、泗河西岸),设窑场烧制黄色琉璃瓦,以满足封建王朝修建京都皇宫和曲阜孔庙之需。现在,兖州琉璃厂村附近,尚存古窑场遗址。在当初的建置上,兖州为府,曲阜隶属兖州府。在兖州设窑烧瓦,而原料需要从曲阜城东八宝山采运,烧制的琉璃瓦又要由兖州运到曲阜,实在不方便。故在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孔庙两次扩建与修缮时,为方便使用琉璃瓦,明皇室令朱氏窑户自曲阜与兖州交界处迁至曲阜城西的兴隆庄(今大庄)。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明武宗特赐朱氏窑户为“裕盛公窑场”,从此,朱氏窑户名扬天下,世代相传。 曲阜大庄的传统琉璃瓦明清时期主要修建修复孔庙、孟庙、孔府、孔林等儒家的各式古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前,其主要产品除为三孔古建筑群体的修缮服务外,还销往徐州、皇藏峪、济南大戏院、济宁东大寺。 琉璃瓦的制造工艺,首先是选土制泥。选土是保证坯胎质量的根本环节。曲阜大庄窑厂是选用曲阜八宝山的白土、黑土、坚硬如石的粉红色页岩石,按照3:4:3的比例用石碾压细,过80目丝箩,箩出细粉,将细粉放在水池中,用清水浸泡,使其沉入水底,被水吃透,浸泡时间不能少于五天。经过浸泡后,土粉变成十分滑腻的泥浆。在制泥过程中需要工人对泥进行揉和搅拌,一般采取人工用双脚反复践踏的方法,达到泥不粘脚,摔之不裂为止。 其次是将制好的泥按照所需的形状塑形。塑形工艺较为复杂,常和雕塑技术联系在一起。其一为轮瓦法,轮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塑形工艺,根据《营造法式》卷十五《窑作制度》,塑造二至九样琉璃瓦件的板瓦和筒瓦。其二为模具法,按照脊吻兽件要求的二至九样尺寸,首先造型,然后翻模,将泥捶入模具内,等其微干后出模,出模后进行修整。由于有很多品种不但外型复杂,即便是花纹花饰也十分多变,所以遇到此种情况,往往要采用模具和雕塑相结合的方法。雕塑需要工人具备高超的技术,既能按照要求雕塑龙、凤、花纹、花饰,又能思维开阔,灵活多变,制造出神采各异的产品 。 配制琉璃釉料在琉璃工艺中是最主要和最复杂的工艺。《营造法式》中写道:“凡造琉璃瓦等之制药,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冬月以汤……”康熙年间,孙延铨著的《颜山杂记》中写道:“琉璃者以石为质,硝以合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经变之。 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然后生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马牙石也,紫如英,扎扎星星,紫石也,棱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为干也,紫都以为软也,凌子者以为莹也。” 琉璃瓦的坯胎制造完毕之后,首先要凉干,然后再晒干,准备入窑素烧。 其窑炉分为素烧窑和色烧窑,但两种窑均为倒烟式。《营造法式》明确地规定:凡素烧窑高二丈二尺四寸。而色烧窑要小于素烧窑一半以上,色烧窑体小则为力更集中,色烧效果更佳。 将素烧或色烧的瓦件,按照一定的排列位置,轻拿轻放地装入窑内,次日点火烧变,以小火、中火、大火烧三至五日候冷至第五至七日出窑。一般素烧温度高达1200℃,色烧温度只在1000℃,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能烧出合格的瓦件。据万历年间《工部仓库须知》记载:凡瓦件一万件,需用柴15万斤。 烧变过程结束,待温度冷却下来既可出窑。按规格品种分类排放,经检验合格,入库存放。 曲阜琉璃瓦产品按照系列可划分为建筑艺术品、琉璃工艺品、园林建筑品。 古建艺术品可分为宝顶、大吻、屋兽人物、方脊、沟头滴水、连砖。宝顶样式很多,大致有圆形、四方形、荷叶形、半圆形、荷叶底子细腰葫芦形,古塔上用的大型宝刹。大吻分为大型龙吻和鱼吻,中型、小型皆备。其龙鱼图案盘绕整个吻体。大者高5米,中者高1米多,小者高半米多。屋兽人物分别有卷尾兽、对狮、鱼、狮、凤、仙人乘鹤。方脊包括正通脊、垂脊、二龙抢珠图等,都栩栩如生。沟头滴水有各种龙凤形状筒瓦,水溜。连砖有各种套兽、钱兽、垂兽座等。 琉璃工艺品有文具、螭龙、望君归等。 园林建筑品有菊花、荷花、水草、松、竹等。 琉璃瓦以前只有金黄、碧绿两种釉色。近年来,瓦厂的技术人员,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出黑兰等色的瓦件,成为“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俱全的大庄琉璃瓦生产厂家,使琉璃瓦显得更加金碧辉煌,绚丽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