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资源集萃>非遗记录>省级
济宁非遗记录之玉堂酿造技艺

发布日期:2020-05-21 17:51
浏览次数:

运河悠悠连千里,玉堂绵绵三百年。

玉堂酱园始创于1714年。当年有位姓戴的苏州商人顺运河北上,来到济宁州南门口,发现这里经济繁荣,商业旺盛,且水陆交通便利,是个经商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在此盖起几间门面,开了个酱菜铺,取字号“姑苏戴玉堂”。因戴氏经营的酱菜,南北风味兼蓄,且经营有方,深受百姓喜爱,成为济宁州的第一大字号。

1807年,济宁商人冷家与孙家联手买下玉堂.而后聘请梁圣铭为总经理,实行“规矩牌”制度,扩大经营门面,增加作坊,重视产品开发,产品扩大到腐乳、酱油、醋、酒类,使玉堂产品风靡市场,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佳品。嘉庆年间,著名文学家李汝珍将玉堂金波酒收入所著《镜花缘》一书,称为“天下美酒”。实现了玉堂酱园的第一次飞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5年,为扩大玉堂影响,聘陈守和任总经理。聘请清朝著名书法家项文彦书写了“姑苏玉堂老店,自造秋油伏酱,五香茶干,远年干酱、甜酱,独流老醋,佳制金波药酒,各种名酒,真沛干酒,干榨黄酒,绍酒零沽,糟鱼醉蟹,佳制冬菜,酱糟腐乳,八珍豆豉,关东虾酱、虾油,太仓糟油,南北各种小菜,本糟香豆油坊,敬神素烛,一应俱全”的百字广告,以书法艺术的手法,盛赞玉堂的产品辉煌。使南来北往的客人了解玉堂,扩大了玉堂酱园的知名度。

1886年,时任清朝军机大臣的孙毓汶将玉堂酱菜送进京城,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赏,御赐“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八个大字,予以奖励。并下旨玉堂酱菜为贡品进京,从此成为京城上流社会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1905年,玉堂酱园由孙家独资经营,孙静峰任总经理。对内实行了“七行”、“八作”的改革。另外设酒坊一处,制作各种名酒。对外发行钱票,扩大经营。为扩大影响,参加国内外一系列展会。1910年,玉堂远年酱油、什锦萝卜、佳制冬菜,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质奖章;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博览会上,玉堂有35种产品获奖。1915年,玉堂产品远渡重洋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玉堂参展的“万国春酒、宴嘉宾酒、远年酱油、酱菜”均获金牌奖。实现了玉堂的历史辉煌。

1954年,玉堂酱园作为山东省工商界代表,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济宁市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其产品发展到5大类、140多个品种,且远销国内外。

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玉堂金波酒、红方腐乳荣获金牌,酱油、酱包瓜、酱花生仁获银牌。

1992年,“玉堂”商标被评为首届山东省著名商标;1998年国内贸易部授予玉堂“中华老字号”奖牌;1999年玉堂酱菜荣获“山东名牌”产品;2001年中国食协授予“国家质量达标食品”。2002年11月8日,玉堂酱园成功实现了股份制改造, 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证“中华老字号”企业。

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玉堂酱园一直遵循“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训。产品因选料精良,精工细作,口味独特而享有盛名。

玉堂酱菜严谨的原料选择、预处理的方法及独特设备、天然日晒的酱渍操作技艺等,属于核心要素。玉堂酱菜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严格秉承“酿酱不用隔年粮,腌制用菜无皮伤,翻缸莫简勿惜力,足期酱制保菜香”传统工艺要求。酿酱不用隔年粮即酱菜用酱采用当年新麦为原料,天然晒制而成,色香味必须达标方可使用。

腌制用菜无皮伤即蔬菜原料确保新鲜和成熟度,不得有皮伤等缺陷。翻缸莫简勿惜力即酱制过程中,倒缸、拧袋、顺袋、按袋、打耙等必须按程序准确到位,不得省工惜力。足期酱制保菜香即菜的酱渍时间必须达到规定的天数(时间),才能保证酱菜上乘的风味和口感。

玉堂酱菜制作严格筛选食材,经预处理(如削皮、烫漂、水磨、扎眼、脱皮等)、腌制、改型(丁、条、丝、片、段、块等)、脱盐(清水浸泡脱盐)、脱水(压榨或自然沥水)、天然日晒方式酱制(倒缸、拧袋等)而成,使玉堂酱菜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

中国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在品尝玉堂酱菜时,耐人寻味的说我们是在吃“古董”,赞扬了玉堂酱园三百年的传统工艺至今未变。并题词:“劝君快到玉堂来,玉堂总有好酱菜”。

玉堂酱菜制作技艺经过三百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优异的产品质量,独特的地方风味,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酱菜行业独树一帜,对研究中国酱菜历史、儒商文化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