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渔家虎饰
发布日期:2020-05-28 15:14
浏览次数:
虎饰制品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秦汉之前多是陶土、青铜塑造,及汉代则出现于汉画像石中,南北朝时的鲜卑族多铸虎饰于腰带上,唐宋期间在端午节上用艾草扎虎以祛灾辟邪,明朝除五月初一至十三宫眷、内臣穿百毒艾虎补子蟒衣驱毒辟邪外,还规定三、四品武将的官服上绣虎的图案,清代则把虎饰用来制作儿童的服饰及玩具。 微山湖渔家虎饰流传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沿湖一带,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布艺品。它品种繁多,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并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时代,长期漂泊在湖面上的渔民对于自然灾害和疾病得不到科学的认识,为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她们寄希望于虎。因为虎是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拥有矫健的体魄和高大的身躯,十分威猛,迎合了人们对孩子的愿望。再加上生活用品匮乏,儿童日常用品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她们在制作儿童服饰及用品时,别出心裁地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做出一些有老虎标识的鞋帽、玩具及生活用品等,使之除了具有赋吉祥如意、辟邪镇恶的含义之外,有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娱乐需求。体现出渔家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和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浓浓爱意与深深祝福。 微山湖渔家虎饰集民间剪纸、刺绣等工艺于一体,主要采用手工缝制方法制作而成,其造型典雅隽永,色彩明快亮丽,形象活泼逼真。作品主要包括:布老虎、虎头袢子、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手套、双面虎头手提包等。 布老虎是渔家虎饰中制作过程最为繁杂的布艺品。绣纳的虎头用弹簧与装填有棉花碎布的虎身连接,虎头两侧堕着铃铛,拍打虎头便摇头晃脑发出悦耳的铃声像活的一样。“虎无脊骨莫称王”,这虎从颈至尾用红线绣纳成鲜艳的绠绳样儿,在包裹着银色亮丽锡箔的虎身中央,拉成一条俏丽的脊骨,下颏、四肢处再贴红色亮光的丝带,突出了雪白遒劲的虎爪。细细品赏,似有几丝先民所敬西方之神“白虎”的古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 “虎头袢子”谐音“虎头盼子”,有盼望生男孩并希望孩子像老虎那样健壮之寓意,是渔民长年累月在水上生活,为防止幼童不慎落水而特意制作的。由虎头袢子和3-4米长的袢带及虎尾构成。行船时将虎头袢子戴在孩子胸部,然后再把那3—4米长的袢带拴在船桅、船楼或“将军柱”等处,防止孩子落水。有的还在袢带上再拴两个葫芦,即便孩子掉下水后亦能浮上水面。“虎头袢子”的布料,色彩沉稳,有一种拙朴美,并极富装饰性。 虎头鞋根据季节的需要分为棉鞋、单鞋,另外还有扎根鞋(扎根鞋是在鞋底缝上几朵彩色丝线挑成的绒球,适合还没学会走路的婴幼儿)。虎头鞋做工缜密、形象逼真,鞋结实耐磨,实用性很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渔家虎饰集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显示出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承载了精神上的寄托而上升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对神秘世界的膜拜。由于渔家虎饰的制作者大多是渔家妇女,她们没有系统的艺术理论作指导,也就不受艺术规则及框架的束缚,不用迎合公众的品味而矫揉造作,她们的创造是自由的、她们的思维是无羁绊的,因此她们的作品也就最天然、最纯粹。尤其是渔家妇女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飘逸灵动的官能感受融入其中,使做出来的虎饰制品不但拥有情趣盎然、清新亮丽的造型,而且还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格调,拥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