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柘砚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0-07-20 16:16
浏览次数:
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东临沂蒙,西邻曲阜,南接邹峄,北连泰岱,“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泗河文化发祥于此,伏羲、虞舜、先贤仲子等在此生活。 柘砚产于泗水县柘沟镇。柘沟位于泗水县城西北23公里处,北部以山东省十大著名山峰之一、省级森林公园——凤仙山为界,西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宁阳县新泰市毗邻,西瞻曲阜,南望泗河,西南和东南分别为峰平坡缓的丘陵,交通便利,四季分明。村东首有一片古遗址,南北长25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残存大量窑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以及大批抄手式鲁柘砚(现存县文物所),据专家考证,此系大汶口文化后期遗址。 柘沟陶土属原始矿土,是柘沟镇的天然矿产资源,全省独有,全国稀少,属富非金属矿。柘沟陶土矿以柘沟为中心,呈东西走向,约26平方公里,储量为12.2亿立方米,在柘沟一带为裸露区,一般距地表0—3米,易于开采,是柘沟六千多年制陶的源泉。 柘沟制陶始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柘沟的制陶业由生活用品类,伸向文化领域,书写用的研磨器材--柘砚随着文化的繁荣应运而生。 柘砚又名鲁柘砚,唐宋达到鼎盛时期。据《泗水县志》载:“山东省原二轻局存一方西汉甘露三年所制鲁柘砚” (公元前51年)。在《中国地名大辞典》中的柘沟镇条目中有:“在今泗水县西北,其地产赤道(红色黏土),镇人制为陶器,亦可制砚,光润如玉,谓之柘砚,定价颇廉,贩运至京师,有获利百倍者”。《辞典》引用的应是北宋时记载。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馆、中国砚研究会以及省、市博物馆、艺术馆均有馆藏,多为宋制。清四库全书《西清砚谱》记有乾隆帝藏古澄泥钟砚,下斜方印有“东鲁柘砚”字样。1742年他为一方“东鲁柘砚”题诗曰:“模削谁成几上宾,洪钟作式出陶均,设如洞理文流响,七召畴为待扣人。”对鲁柘砚的质地和造型大加赞赏。清光绪二+八年《泗水乡土志》称:“柘沟瓦砚,质甚坚细,本境临境多行使者,故柘砚之名亦著”。 目前,已发现的柘砚钤印还有:“柘沟赵家” 、“柘沟袁家” 、“柘沟石家” 、“柘沟彭家名砚” 等,均为宋代作品(现藏研究所)。历代不乏名家名砚,其传承关系,大多是以作坊为依托的师徒传承方式。至清末柘沟七村刘润昌(1895—1973)成了远近闻名的制砚名家,其砚作质朴亮丽,贮水不枯,求学者众,唯本村刘元胜(1913—1989)以雕刻精细见长突出。柘沟四村李庆元(1926—2013) 酷爱书法,对砚钟爱有加,做出的砚台古朴大方,雕工精美,突显文人气息。省级传承人杨玉祯(1937—) 从小受土陶、柘砚熏陶,热爱书法,师从李庆元学习制砚。1991年泗水县聘请金石专家石可先生对柘砚进行研发,杨玉祯深受石可先生认可。之后,杨玉祯对制砚技艺不断改进完善,使柘砚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鲁柘砚产于柘沟,柘沟陶土质地细腻,花色繁多,化学元素齐全,膨胀系数小,耐高温,为生产鲁柘砚的最佳原料。 鲁柘砚制作工艺复杂,从选料到成品需选料、过滤、澄泥、整坯、阴干、整型、雕刻、装填匣钵、焙烧、出窑、打磨、上光、包装等近20道工序。焙烧是关键,是保证成品率的重点环节。鲁柘砚的制作周期长,一般需3个多月,特大砚台则需经一年多时间。其雕刻工艺与石砚不同,必须掌握好砚坯的干湿度,过干起块,过湿不能行线。鲁柘砚雕刻精美,质地坚实,发墨如油,不损笔,不渍水,大可摆放书案,小可携带便利,古往今来,深受书画者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