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资源集萃>非遗记录>国家级
济宁非遗记录之山东落子

发布日期:2020-08-18 10:53
浏览次数:

鲁西南落子,系河北落子演变而成,古称:莲花落,现统称“落子”,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落子又称“瞎子戏”。内容主要为劝世文,倡导扬善仇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等价值观。因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故名“莲花落”,简称“落子”。它的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等。其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方言来合仄入韵。表演时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板”、“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具体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有一人演唱,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则由二、三人,分饰为旦、丑角,略如戏曲。

因是民间小戏,最早的民间艺人大都不识字,只是听师傅口口相传,所以,落子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传承渊源均没有文字记载。而传入鲁西南后,其基本发展脉络尚较为清晰

鲁西南落子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在各个时代都为社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演出的《二元结婚》、《放脚》、《李大宽全家劳动》、《大破迷信》,起到积极的作用。解放后的新编现代戏《林海雪原》、《沙家浜》、《红灯记》、《烈火金钢》、新时期的《夸大蒜》等,均对社会进步和宣传经济,起到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为人民群众送去先进文化,送上精神食粮,其实用价值显而易见。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