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资源集萃>非遗记录>市级
济宁非遗记录之山东坠子

发布日期:2020-09-25 14:35
浏览次数:

坠子源于河南,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坠子在山东大地上通过山东的艺人们长期的创造和提炼,而形成了具有山东特殊韵味的坠子曲艺艺术---山东坠子。

坠子表演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 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爆,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是“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

山东坠子从形成发展,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实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中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独有的曲艺特色。演唱者所演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唱词通俗易懂,所以在农村和城市居民中很受欢迎,有“看了坠子,卖了被子”之说。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