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曲阜楷木雕刻
发布日期:2021-01-26 13:55
浏览次数:
楷木雕是曲阜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术,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是曲阜孔林特有的珍稀植物楷树。 据《阙里志》记载:孔子去世后(公元前479年),其弟子端木赐(子贡)为兹庐墓六年,并带“乡土异种楷苗”植于墓旁,日久天长,便长成参天大树。也就是现在的“子贡手植楷”遗迹。后来,子贡为报老师教诲之恩,便用楷木雕刻了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坐像。刀法古朴浑厚,造型端庄肃穆,木质虽经年久腐蚀,但刀痕微存。他所雕两尊楷雕坐像现存孔子博物院,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曲阜楷雕是曲阜楷雕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曲阜楷雕 2400多年的历史的演进中,经世代艺人们的辛劳和创造,融会贯通,使楷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古朴简约,浑厚精细,取法正宗,形神兼备。 楷雕的制作工艺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下料、布局(设计)、切、削、净地、锉梗、开相、修细、磨光、上蜡等工序。 楷雕技法分为圆雕、浮雕、透雕和镂空雕四类。 楷雕是曲阜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原材料是选自孔林独有的珍贵楷木。楷雕的承传方式是家庭相传,邻里相授。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如此地传承。每个艺人的聪明才智既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得到发挥,又不断地充实、丰富、提高了,世代传承的结果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楷雕的主要创作技法不仅吸取了孔庙仅存的汉画汉石和大成殿龙柱等姊妹艺术的丰富营养,还涉猎了西方雕刻艺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使楷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如刻人物,讲究“行七蹲五盘腿三”;衣服折纹要“稀三稠五”。刻龙要“九隐九现”、“九揆九尾”,意即龙在云里要九处隐藏,九处现出;“九揆”即一条龙周身九道弯,“九尾”即龙尾上要有九个叉。 总之,楷雕艺术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滋养。楷雕因蕴含儒家文化的神韵而受到世人的珍爱。儒文化也通过楷雕这一民间艺术载体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传播。 楷木雕有着2400余年的历史,是曲阜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曲阜所独有的手工技艺,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它是曲阜楷雕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楷木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扎根于儒学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每一件珍品,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从称谓上看,楷雕作品的名称,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方方面面,并且皆引经据典,寓意深刻。例:“天宝九如”或称“九如如意”,典出《诗经·小雅·天宝》篇中连用的九个“如”字:“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意为祝贺福寿连绵不绝。 楷木雕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与“三孔”雕刻一脉相承的。如楷雕吸取了孔庙汉画像石刻和大成殿龙柱的艺术营养,巧妙地运用到“寿杖”、“如意”上来,为原来简朴的手杖、如意充实了生气和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