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四平调
发布日期:2021-01-26 13:58
浏览次数:
四平调原系《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是流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一个曲种,主要有淮北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为辅,皆是生活小戏,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解放前班社已遍及城乡,后增加了弦乐伴奏,发展成为“花鼓戏”。据传花鼓溯源于明初,原系宫廷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艺人演出触犯皇上而被贬之出宫。他们为糊口谋生,就以花鼓戏为业在群众中演唱,那时的演出形式甚为简单,多至三五人、少至一二人,男穿大褂儿,身背花鼓,女头扎彩球、脚绑“垫子”。当时花鼓戏的女角色多由男演员扮演。为了真实地表现那时的妇女形像,所以必须绑垫子,伴成小脚,方才真实。解放前后,民间花鼓班就有百余个。 艺人杜学诗为谋生路,拜陈××(名字不祥)为师,他擅长花旦、青衣,在苏、鲁、豫、皖边区一带,颇有名气,与另一花鼓艺人张继德,(1890年生人)合班演出。张继德聪明好学、动作敏捷,踢腿、下腰、滚背、圆场,样样精通,特别花鼓打的更加精彩,在同行中有“武鼓状元”之称。他们每到一地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群众中有一句顺口溜:“花鼓班子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喝汤即吃晚餐),他们不仅在农村巡回演出,而且南到亳州,北至济南,东到徐州,西至郑州等大城市进行演出。 艺人俗称“戏子”,在旧社会为下九流,不仅生活上没有保障,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地位。杜学诗、张继德等民间艺人饱尝了人间沧桑之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把花鼓戏污蔑成淫词烂调,屡被禁演。为了生存,杜学诗先生将花鼓改成了“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应付演出。以后,又在商丘参加了周玉振、王汉臣、徐君海、刘汉培等花鼓艺人组织的花鼓班,切磋技艺,深入钻研,进行改革。 四平调是以花鼓戏为主,吸收了豫剧、评剧、曲剧、两夹弦、京剧等部分唱腔,以及锣鼓经,用一把六棱二胡,将弦定bA调6—3伴奏,创造出“四句一合”的基本格式。“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后被定名“四平调”。由“打地摊”而改为登上舞台演出。 四平调虽然曲调优美,群众喜闻乐见,但板式贫乏,唱腔单调,特别是男女一个调式的演唱,女腔优美动听,男腔干瘪刺耳。大有改革创新之必要。1976年,对《湖上红莲》,进行了大胆改革。不但板式和曲调上有所发展、创新,而且在男女对唱上,有了新的尝试。音乐伴奏,根据人物感情和身段表演进行过门的伴奏压缩、延伸和移位等多种不同创作方法,大大丰富了四平调的旋律,加强了音乐的美感性。乐器配备上,在原有高胡、二胡、笙笛、大三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扬琴、琵琶、大提琴、中阮、长笛、黑管等西洋乐器。由原来的大拥班的伴奏,进行了适当配器,效果良好。 四平调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曲调优美,悦耳动听,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特的花朵。 四平调产生于民间,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以鲜明的宫调式为特征,在曲调上,以五声音阶为主干,少有其它族外音调,在语言上,具有典型的鲁西南韵味,吸收、消化能力极强,它曲调优美,演唱特点更为突出,擅长演一些生活气息浓、性格鲜明的古装和现代戏,更因它生在基层,长在农村,对反映农村生活为内容的现代戏,更有它独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四平调从演变到形成,从发展到濒危,脉络清晰,原因分明,有始有结,有证有据。80年代修订十大集成、志书时,就曾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极具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