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资源集萃>非遗记录>国家级
济宁非遗记录之山东梆子

发布日期:2021-01-26 14:00
浏览次数:

山东梆子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梁山县、汶上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逐渐沿着商路流传四方,并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梆子剧种。古代有“商路即戏路”的说法,山陕梆子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入山东,与当地原有的击节而歌的民间艺术、民间戏曲形式相结合,且声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的角色行当传统上是按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划分的。从戏曲谚语“五生五旦五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倌,两个烧水杂役员”可看出传统班社的行当设置和业务人员配备规模。现行的角色行当体制,分属生、旦、净、丑四大门类。原有的末行归入生行,称“外脚”。山东梆子目前在行当上细分为三十一种行当类型。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唱词结构为上下句式。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数字不等的长短句及分逗不规则 的唱词。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

山东梆子具有丰富而又规范的表演程式,注重技巧特长,使饰演的人物显得格外鲜明生动。

表演程式分为个体程式、技巧程式和套路程式。

山东梆子经常上演的剧目有600多个,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记录了440个。基本剧目大多数是历史故事剧,另有神话戏、民间生活小戏和新创编的现代戏。山东梆子还曾经演出过昆腔、笛戏、大笛罗罗的剧目,现均已失传。

山东梆子行当齐全,板式复杂,曲牌繁多,剧目丰富,表演程式规范,唱腔舒展洪亮、高亢奔放,伴奏生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其唱词对白雅俗共赏,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其服装、脸谱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其舞台动作与舞蹈、武术相关;其伴奏、唱腔对于研究民族音乐具有借鉴意义。

山东梆子是一个有四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有许多精品剧目,题材广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资料,有许多古老的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仍然保留在现在的演出舞台上,是山东地方戏的“活化石”,能为山东地方史、民俗学、方言研究提供大量素材。

山东梆子流布区域广,戏迷众多,名角辈出,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剧目内容歌颂了纯朴正直的人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天的鲁西南地区,有许多山东梆子剧团常年参与广场演出、送戏下乡、节庆联欢、丰收庆典等活动,对于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