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资源集萃>非遗记录>国家级
济宁非遗记录之平派吹打乐

发布日期:2021-01-26 14:05
浏览次数: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仅作为当地贫苦农民的谋生手段,后来为彰显艺术特色,艺人们制造了铜杆唢呐,并在演奏的曲调中,揉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 “平派”吹打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班子活跃于鲁南及周边地区,其中以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四个乐班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乐班去外地谋生时,逐渐把“平派”吹打乐传播到各地,进一步扩大了“平派”吹打乐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平派”吹打乐代表人物孙玉秀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其演奏技法、理念以及“平派”吹打乐的艺术精髓已被学生们带至大江南北。



“平派”吹打乐主要乐器是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它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6厘米左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它音域包含两个八度,可分别演奏五个调,即:平调、雅调、越调、五字调、凡调。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火烧葡萄架》等作品近百首。除传统曲目外,还吹奏一些现代流行歌曲、戏曲、曲艺,有时揉进一些魔术、杂技等。           

“平派”吹打乐之所以称为“平派”艺术,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                  

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

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徐州、苏北一代的吹打乐称为“南路家什儿”,把巨野一带的吹打乐称为“西路家什儿”,把临沂及其以东的吹打乐称为“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的吹打乐称为“北路家什儿”,而“平派”吹打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

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

“平派”吹打乐主要演奏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开门子》、《庆贺令》、《将军令》、《朝天子》、《一枝花》、《四合四》、《柳青娘》、《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

演奏器具主要包括:

1、吹奏乐类:唢呐(喇叭、大笛)、高音唢呐、低音唢呐、中音唢呐,其中以铜杆唢呐为主;笛子,常用的有梆笛、曲笛;笙,以圆笙为主,亦有方笙;管子,有大小孔、单、双管之别;闷笛,由中音、低音两大类;大号、咔管。

2、弦乐:高胡、二胡、中胡、大低胡、板胡、三弦、琵琶、扬琴、柳琴。

3、打击乐:大鼓、堂鼓、扁鼓、班鼓、串鼓、铜鼓、大面锣、大筛锣、中音锣、高音锣、铙钹、水钗、小钗、点子、二面云锣、五面云锣、梆子、地梆、木鱼、碰铃。

主 “平派”吹打乐的特色乐器为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有穿透力,有铜板敲击时的铮铮金属之声。铜杆唢呐因其筒身短细,筒腔窄小,故演奏难度大。在此基础上,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卡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