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孟母教子传说
发布日期:2021-01-26 14:10
浏览次数:
西汉前期,在韩婴撰《韩诗外传》中引用“断机教子”、 “杀豚不欺子”来解释《诗经》,西汉后期刘向将“孟母三迁择邻”故事编入《列女传》,至此 “孟母教子传说”有文献记载。到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即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据有关文献记载,孟轲三岁失去父亲,靠母亲仉氏抚育成人。据说,孟母原宅靠墓地。孟轲少年时,经常学做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长居此地,不但会影响孟轲读书,而且会败坏他的品德,于是毅然迁居。新居地处南北通衢,行商客贾,过往迎来,热闹非常。终日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孟轲又和邻居的孩子们“嬉戏为贾炫事”,孟母认为这里也不利于孟轲的成长,于是又一次迁居到学宫之旁。孟子被书院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时常到书院里学习诗书,演习周代礼仪,“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大悦,“此真可以居子矣”,就在此定居下来,并把孟轲送入学宫,留下了“三迁择邻”的美谈。 孟轲入学宫后,初学诗书、礼仪、驾车、射箭,开始很有兴趣,但时间一长就渐渐感到厌烦了。一天,不到放学时间孟轲就跑回家来。孟母正在织布,经询问知其逃学,很是生气,当即把孟轲唤到跟前,当着他的面拿过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全部割断了。被孟母这一举动惊呆了的孟轲,喃喃地问母亲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语重心长地教导孟子: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把线割断布就无法织成了。读书求知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现在你逃学如同我断机,线断了则织不成布。常逃学,则学无所成。孟母这番深入浅出的道理,使孟轲少年的心灵受到启发和震动,从此, “旦夕勤学不息”,终成儒学大师。 孟轲八岁时,东邻屠户杀猪,孟轲听到猪的嚎叫声,问母亲:“东家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回答:“给你吃。”说完又后悔不迭,“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虽家境拮据仍买来猪肉,炖了给孟轲吃,“明不欺也”。 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则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异常炎热,孟子的妻子田氏独自在屋里织布,因酷热难忍,解开了上衣。这时,孟子推门而入,见妻子衣衫不整,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后喝斥孟子说:“礼制规定,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上堂时,要发出声音;进到屋里,目光要向下,这样是为了尊重别人的隐私。你要求别人守礼,首先要对别人尊重,而你自己没有按照礼制的规定去做,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孟母的一番话使孟子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并向妻子赔礼道歉。孟母的这番道理形成了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 “孟母教子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了孟母的睿智和母爱的博大,被列入了普及于宋、明、清等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目前,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蓝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