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李白纪念馆
发布日期:2021-03-19 10:40
浏览次数:
济宁市李白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老城区古运河北岸,依托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成立于1986年,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李白文化保护、研究、展示及利用机构,是具有文物保护等功能的国家二级博物馆。 李白纪念馆占地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太白楼”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太白楼因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在此寓居而闻名于世。属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纪念诗人李白的古建筑。济宁太白楼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李白逝世九十九年后,即唐懿宗咸通2年(公元861年)正月,吴兴人沈光过济宁(古称任城),因仰慕李白,登酒楼观览,并写下了《李白酒楼记》一文。元朝至元20年,济宁因运河更道而整体北移,当时兼任济宁监州的丞相冀德芳主持,将原始的酒楼移到济宁州南城墙上。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侧(就是现存太白楼的位置),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明洪武以后,太白楼又历经清、民国年间的数十次较大的重修。现存太白楼坐落在济宁明代城墙上,雄伟、古朴、壮观,延续了明洪武年间的建筑风格,又不失唐代楼阁的风韵。楼体坐北朝南,面宽7间,东西长3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四周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古朴典雅。1952年,政府对太白楼再次重建。 从李白寓家济宁时所饮酒赋诗的酒楼到延存至今的太白楼,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李白62年的人生旅途中,李白寓家济宁23年,济宁常被世人称为李白的第二故乡。太白楼是李白在济宁寄居、游历的历史见证。馆藏历代碑刻45件(套),是研究李白寄家山东和李白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史料。 作为古任城八景之一“白楼晚眺”的太白楼,始终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朝廷官员前来怀古观今。如,李如圭(嘉靖十五年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驻节济宁,是明朝著名的治水专家。)、潘季训(明朝嘉靖进士,自嘉靖末到万历年间,四任总理河道,驻节济宁达27年,是著名的治水专家。)、汪邦柱(明朝崇祯年间任河道总督都水主事,驻节济宁。)、叶方恒(顺治进士,官至济宁河道,在任四年,多次维修太白楼。)、清代江南河道总督完颜伟、济宁太守徐宗干等都曾登临太白楼,并于此题写诗篇,刻石记载。康熙皇帝五次下江南,三次御驾济宁州;乾隆皇帝南巡东巡时,均要登太白楼怀古,并留有“乾隆御笔”碑刻两座,表达对李白、杜甫的敬意和对运河水利工程的感慨。 千百年来,太白楼见证着济宁城的变迁,是京杭运河济宁段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太白楼保留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其早已成为济宁历代人心中的文化符号、历史记忆。太白楼作为有迹可循的李白在济宁活动的地点之一,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坐标作用,具有厚重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常设《诗仙太白 诗韵齐鲁》李白专题展,展陈以李白生平为主线,结合李白寄家济宁的史实,分别展示李白在济宁、李白与杜甫、太白楼沿革、李白文学特点及研究,生动再现了盛唐时期李白在济宁的情况。2022年,《诗仙太白 诗韵齐鲁》李白专题展荣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全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秀奖”。 作为济宁市老城区的地标性建筑,济宁市李白纪念馆始终以传承李白文化,打造济宁城区历史文化会客厅,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太白楼独有的文化内涵,使这座充满了诗歌气息和文化韵味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唐风遗韵的悠长。 地址:济宁市太白楼中路27号 电话:0537-2215390/2216986(传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