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点赞济宁杂技团原创杂技剧《梁祝》
发布日期:2023-11-29 10:07
浏览次数:
梁祝故事传唱千年,家喻户晓。山东省济宁市是梁祝传说的遗存地之一,济宁杂技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排杂技剧《梁祝》,颇为引人瞩目。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该剧自2019年酝酿策划,于2021年首演,不断打磨提升。11月18日至19日,升级后的第二版杂技剧《梁祝》在济宁大剧院惊艳亮相,以精湛的杂技技艺讲述经典传统故事,带给观众一个既熟悉又别开生面的梁祝传说,赢得满堂彩。 梁祝故事在戏曲、音乐、舞蹈、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有精彩演绎,珠玉在前,杂技版《梁祝》如何怀璧其后?该剧围绕梁山伯、祝英台、马文才三人的悲剧故事展开,自祝英台女扮男装离家求学,到偶遇、共读、求亲,最终梦断而化蝶,从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线索中开拓出杂技的表现空间,顶技、蹬技、手技、杆技、高空技巧等轮番变幻出场,杂技本身或惊险刺激或轻巧灵活的特点,与梁祝故事中青年学子们朝气蓬勃、行侠仗义、追求爱情理想等人物形象十分契合,置于具有中国美学意象的舞台情境之中,将力与美、爱与死的主题以梦幻而极富冲击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第二版《梁祝》打磨提升后,由两个多小时压缩为90分钟,较第一版戏剧结构更加凝练,戏剧情节节奏更加流畅,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这是一部被一些观众称为“侠义版《梁祝》”的杂技剧。杂技的高难度技巧使得剧中人物好似个个身怀绝技,杂技技巧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加强戏剧冲突、调节节奏气氛的重要手段。如除夕祭祖时女孩子们口顶高高烛台的集体顶技造型烘托出欢乐祥和氛围;教书先生出场,一根如椽大笔挥舞,杂技飞叉技巧炉火纯青;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空中威亚表现坠入爱河;等等,杂技技巧与人物、剧情合二为一,亮点频频。尤其是剧中对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伯进行了重新设计。在传统故事中,梁山伯是翩翩才子、文弱书生,最后相思成疾而病逝,而杂技剧中梁山伯则是文武双全,侠肝义胆,既有柔情,亦有侠骨。梁祝爱情主线之外,剧中突出了梁山伯与马文才的矛盾冲突,体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剧中设计了几场对决,无论是元宵节偶遇马文才仗势欺人时梁山伯出手相助,双方团队以手技抛接球棒、跳绳等一决高下,随着技巧难度的提升营造出双方激战愈演愈烈态势;还是学堂中的楹联比武,以幡喻笔,两组演员通过中幡技巧来进行写字之比拼等;抑或是求亲抗婚时马车化作的摇摆爬杆上的对峙,梁山伯与众学子的表现都令人耳目一新,尽显青春蓬勃朝气与侠义之风。 亦文亦武的设计别出心裁,富有深厚文化意蕴。对此,该剧总导演、一级编导马志广谈道,济宁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梁山文化发源地,自古以来文武并重,是孔孟故里,也是侠义之乡,水泊梁山好汉等诸多形象都出自这片土地。据相关资料记载,梁山伯六岁开始和母亲相依为命,从小爱读书,也爱习武。“所以我们想颠覆戏曲中梁山伯的文弱书生形象,有意识地把他塑造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突出了其性格中的侠骨元素。同时侠义的体现不是单纯为了打而打,双方几次交手对决的舞台呈现都跳脱出了写实的范畴,更倾向于表现性和写意性,对于打的设计其实与戏曲的表现形式相通,都是以虚代实,通过杂技节目让观众看到的是一种力量的博弈。” 剧中对人们熟知的情节也有所调整,为了更好地以“技”抒“情”,保留了梁祝爱情悲剧内核与主干,对其枝叶则大刀阔斧地进行创新改造。马志广谈道,做这台剧的出发点就是要做出杂技版的自身特色,而不是重复戏曲或者电视剧,既要让观众看到故事,也要看到杂技本体的魅力,因而在创排中将故事的细枝末节压缩简化,抓住故事主线中人物命运的变化,努力去塑造符合杂技创作规律的不一样的人物,这样使观众看来既熟悉又陌生,带来新奇感。同样对于不适合杂技阐释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比如经典的“十八相送”桥段符合以唱功见长的戏曲规律,但不适合以杂技来呈现,因而扬长避短,几笔带过。 演戏对于从小更注重练功的杂技演员来说是一种挑战,《梁祝》亦不例外。可喜的是演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梁山伯的文武双全,马文才的嚣张跋扈,祝英台的活泼灵动,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祝英台,既有在家时少女的可爱娇憨,又有女扮男装求学的英姿飒爽,还有爱情的萌发、对婚姻的反抗以及见到梁山伯被殴打致死时的伤心欲绝,人物形象与情感处于不断变化与成长之中。饰演祝英台的演员之一李苑从事杂技二十多年,为演好祝英台这个角色,看了不同版本艺术形式中的演绎,排练中反复揣摩剧情和角色当时的心情,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她表示,“扮演祝英台的难点是要演绎其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有欢喜有忧愁有悲伤有痛苦,需要在剧中准确表达出来”。同时,剧中祝英台也有杂技技巧的展示,梦游书海时的高空吊环、女扮男装时的魔术变装、抗婚时的空中网吊和化蝶后的双人皮条等都出神入化。 杂技剧依靠肢体而无需台词,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与渲染尤为重要。音乐是该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一场结束很多观众都表示被音乐深深拉入情境之中,余音绕梁。有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前,既要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又要贴合杂技特有节奏,还要融合山东地域文化特色,杂技剧《梁祝》的音乐创作颇有挑战。一级作曲刘岩为该剧作曲,表示作曲之初较有压力,几番思索,最终为该剧设计了以交响乐为主、民乐为辅的架构,融入山东地方音乐元素、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元素,“作为古典剧目,以交响乐铺底会更加厚重大气、时代感更强,也更适合剧中杂技的气势,在调性曲式上不会让观众听得‘硌’”。 将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搬上杂技舞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梁祝》做出了优秀示范。济宁杂技团团长赵建刚表示,杂技艺术创作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杂技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鲜明标识。“梁祝”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不仅寄托着对爱情、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在济宁梁祝文献资料中,梁祝故事以孝道为核心价值的理念特别生动,济宁杂技团将适时推动杂技剧《梁祝》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讲述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 该剧演出后也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首演即获“梁祝之父”何占豪高度赞扬,表示“杂技剧《梁祝》带给我巨大的惊喜,我没有想到杂技也可以表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其中有些情节甚至是过去用音乐、用话剧都无法表现的”。广西杂协副主席李艳撰文评价道,用杂技本体技艺讲故事是杂技剧《梁祝》的着力点,回答了何以杂技是济宁的一张文化名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强调,第二版杂技剧在传统梁祝爱情故事基础上融入了许多山东文化特征,杂技表演在融合剧情后也产生了许多精彩亮点,可以说是山东版的梁祝创新,在文与武、情与技间寻找到了一个解读梁祝故事的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