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8 18:33
浏览次数:次
12月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介绍济宁市文化服务民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李艳华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 伟 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
季魁洋 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
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市的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工作有创新、效能有提高、惠民有实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满意度持续提升。主要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完善,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为基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延伸补充,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形成了涵盖读书看报、文化鉴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型场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优化免费对外开放措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和服务质效。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2个、美术馆6个、博物馆68个,其中国家一级馆22个,国有剧院剧场14个。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15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00余个,实现了镇街、社区、乡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全覆盖。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今年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推进城乡书房、阅读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城乡书房建设工作纳入2023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新建城乡书房42个,新建阅读驿站10个,为群众建好“精神粮仓”、享受“家门口”的图书馆服务。
二、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让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充当“主角”,把文化惠民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中,“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全年不间断”。为群众提供“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在群众中产生热烈的反响、积极的互动及交口称赞!推动文化惠民活动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同时市文化和旅游局成功举办了2023新春音乐会、2023“四季村晚”启动仪式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举办了“黄河风·济宁情”全市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第十一届全民广场舞大赛、第五届青年歌手大赛等剧目多元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比赛,持续打造济宁市特色群众文化品牌。高效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累计开展公益电影放映5.5万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看戏观影。广泛开展“百场演出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的“百千万活动”,累计完成各类活动8万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三、深挖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艺创作精品。坚持把艺术创作摆在优先位置,逐步蹚出一条以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惠民发展的工作路径,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彰显优秀文化、具有较高水准的文艺精品力作持续涌现。一方面文艺精品创作质量实现跃升。济宁市4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3个项目获第六届省文化创新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二,1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3件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12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省画院作品联展。一方面群众文艺创作活力全面迸发。以创全国“群星奖”、全省群众艺术“星光奖”为目标,济宁市7件作品入选新一轮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征集拟选名单,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广场舞《青山绿水人欢笑》荣获2023年省广场舞展演一等奖。济宁市代表队在“礼赞二十大 启航新征程”全省群众合唱展演荣获一等奖。
四、多措并举丰富供给,文旅融合得到显著发展。联动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举办音乐节、美食嘉年华等文旅促消费活动2368场,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800余万元,带动全市消费近4亿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夏镇运河湾步行街、梁山县公明坊文化古街夜市、太白湖露营综合体等多种沉浸式夜游项目。太白湖新区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有序发展乡村旅游,争取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涉及济宁乡村旅游奖补资金,完善乡村旅游点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成功创建第四批省景区化村庄20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7个,有效拓宽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今年,济宁市在文化艺术服务民生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一是着力出精品,丰富优秀文艺作品供给。演艺项目《金声玉振》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综合立项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1位,在全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会上济宁市典型发言;山东梆子小型剧目《闯关赴任》入选2023年度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在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中,济宁市斩获7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儿童剧《卖火柴的小女孩》荣获第九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优秀展演剧目;《乐淘淘-顶花坛》获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优秀节目奖;山东梆子小戏《鲁锦情》荣获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金奖。“沉浸式文化夜游新实践”等3个项目获第六届省文化创新奖,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二。
二是着力兴活动,承办举办系列展演汇演。在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济宁分会场活动中,组织工作受到文旅部、省政府表彰,《韵·花样顶技》、魔术《梁祝》2件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节目。举办第五届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暨优秀廉政剧目汇演,推出33部主题突出的优秀廉政剧目,演出覆盖观众22万人次。启动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比赛,新创排小戏小剧75部、演出1016场次。
三是着力惠民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全市各级文艺院团共送戏下乡演出2万余场,村均演出已达4.7场,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全覆盖,济宁市在省对市戏曲进乡村考核中连续3年全省第一;发挥主城区剧场院团服务优势,济宁大剧院举办自营演出97场,向市民提供1.5万余张20元低价惠民票,接待6万余人次,声远舞台省开展省市县三级联购文化惠民演出27场、线上演出325场,运河音乐厅开展惠民演出53场、云端展播189场。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590余场,举办书画进校园等文化服务活动31场,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我们都知道,应急广播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济宁市在应急广播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步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
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把应急广播作为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应急广播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印发《关于推进济宁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济宁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方案》。先后召开 3 次部门联席会议、5 次专题会,共同研究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有力推进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省市县同步发力,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争取2023 年省级乡村振兴切块资金 100 万元,同时,积极申请市级财政预算资金 690 万元用于市级平台建设,累计落实县级资金 3000 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 1 个市级平台和 14个县级平台,全部实现与省平台连接,完成7700 多个终端建设任务,实现了行政村终端全覆盖 。同时,实现了与应急管理、气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协同、多平台接入、多终端展现的应急服务功能。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坚持把培育典型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抓好业务指导,推动形成了一批建设标杆。泗水县率先建成国标应急广播平台,在全省应急广播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并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保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被推荐为全国第九届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同时被列为全省应急广播建设和使用唯一试点县,应急广播建设经验做法 7 次在省政府、省广播电视局简报上刊发,嘉祥县应急广播建设典型做法被省广播电视局简报刊发。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建设:一是创新社区、广场、交通枢纽等十大应用场景,推动应急广播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平台;二是健全应急广播运营维护队伍,细化工作职责和管理方式,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的好、管得住、用的上;三是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在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到 2025 年实现自然村终端全覆盖。
据了解,市文旅局今年承担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是城乡书房建设,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全年预计建成多少处书房呢?
今年,城乡书房建设被列入2023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成为全市30个重点事项之一,即在全市范围内新建42处新型标准化城乡书房,每个县市区建设2个城市书房,1个乡村书房,实现新型阅读空间县市区全覆盖。自年初开始,市文旅局就研究制定《城乡书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梳理形成《重点民生实事月度计划》,任务目标月分解,工作推进每月调度,工作结果月度排名,组织会议观摩学习,赴外地交流互鉴,请专家培训指导,有力推动工作开展。截至目前,42处城乡书房已全部建设完成,全市累计建成城乡书房70处。为进一步提升济宁市城市书房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市文旅局联合济宁日报社组织全市“最美城乡书房”评选,开通群众参评投票平台,进行专家综合评审,评选出10处“最美城乡书房”,进行网络推广展播。目前,济宁市已有4处书房分别被评为全省“最美城市书房”“最美乡村书房”和“创新阅读空间”,为群众建好“精神粮仓”,让城乡书香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