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1-23 12:01
浏览次数:次
1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精彩答卷·济宁2023”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文化旅游专场。介绍2023年济宁市文旅部门取得的工作成就和亮点经验,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艳华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申华荣 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
王 晖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张兴春 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
(会前观看宣传片)
去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先后获得了5项全省唯一、13项全省第一、72项市级以上先进荣誉,奋力推动济宁市文旅工作提质赋能,再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强力实施“消费提振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市县两级累计举办新青年音乐节等文旅促消费活动3000余场,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893.6万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梁山县公明坊文化古街夜市、太白湖露营综合体等多种沉浸式、差异化夜游项目。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的项目。太白湖新区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成功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打造研学旅游高地。高水平举办2023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观察基地落户济宁,启动中国研学旅游创新推广联盟,策划推出4大研学主题、10条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全域旅游品质提升多点开花。景区品质加速提升。重点推进三孔、石门山等20多个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和智慧景区项目,微山湖旅游区入选2023省级智慧旅游样板景区。对A级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导览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峄山风景区入选2023省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示范景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举办全市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会,对全市26个重点文旅项目集中观摩评比,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等项目建成,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等19个重点在建项目提速推进。15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3位。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成功创建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第四批省景区化村庄20个,创建数量均在全省并列第一。新增省精品文旅名镇3个,创建数量全省并列第一。省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创建数量全省并列第二。微山县成功创建为第四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运河记忆”休闲街区被认定为第二批省旅游休闲街区。《山东泗水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乡村合伙人”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
三是文物保护树立典范标杆。遗产保护佳绩频传。高标准承办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座谈会等活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数量居全省第1位。21个项目获批2024年度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立项,数量全省第1位。3个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项目批复立项,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点发布。王杰纪念馆修缮工程入选“山东省第一届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推介活动”名单。扎实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建成各类博物馆71家,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建成开馆。济宁市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入选首届全省十大文物保护修复优秀案例。全年博物馆接待游客1700余万人次,举办社教活动近2000场次。《我家就在岸上住——大运河的故事》等3个社教案例分别获全省博物馆十佳、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称号,获奖数量全省第1位。5位馆长在全省“百名博物馆长讲宝藏”主题短视频大赛中获奖,获奖数量全省第1位。非遗传承利用焕发活力。12项特色项目、24位代表性传承人亮相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玉堂酱园、周广胜木雕等被评为省级非遗工坊。
四是文艺创作成果丰硕精品迭出。文艺展演再创新高。高标准承办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济宁分会场活动,组织工作被文旅部、省政府表彰,2件作品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节目。《乐淘淘-顶花坛》获第十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金奖、第十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优秀节目奖。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综合立项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1位。演艺项目《金声玉振》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山东梆子小戏《鲁锦情》获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金奖。群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启动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比赛,2件作品分获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金奖和银奖,《锦缘》等3件作品入选省优秀群众性小戏小剧名单;广场舞《青山绿水人欢笑》获2023年省广场舞展演一等奖;“凫峄之声教师合唱团”荣获省群众合唱展演活动一等奖。
五是公共文化百姓乐享“文化福利”。“书香济宁”建设扎实推进。组织开展全民阅读、乡村阅读活动3万余场次,打造阅读空间810处,培育阅读组织418个,新建完成城乡书房42处,新建10处阅读驿站并运营使用。6处公共文化空间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5处书院(讲堂)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书院(讲堂)”,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文化惠民活动为乡村添彩。全市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6万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5万场,送戏下乡2万余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7700多个,实现了行政村终端全覆盖。
六是文旅宣传解锁文化济宁“新流量”。宣传营销出彩出圈。市县联动赴重点客源地城市举办21次文旅推介会。策划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 孔孟之乡过大年”、梁山水浒文化节、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新青年音乐节等20余场大型节庆活动。对外交流亮点丰硕。成功举办“202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营”启动仪式。开展“一带一路·再读中国”国际交流活动。面向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日本岐阜市、足利市开展文旅线上交流。济宁文旅资源精彩亮相第37届香港国际旅游展、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次设立香港营销推广中心,与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旅游相关企业分会、媒体分会、日本旅行株式会社等签订合作协议。济宁市文旅资源相关图文视频入选文旅部2023“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山东海外推广周。在全省率先启动“在济宁发现中国文化”“文旅济宁”国际新媒体矩阵传播两大营销活动。全年累计海外宣推各类图文稿件2000余篇,覆盖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新闻宣传遍地开花。全市文旅系统共发布宣传稿件3681篇,其中中央级媒体宣传稿件469篇,省级媒体宣传稿件1666篇,有效宣推了济宁市文化旅游资源,讲好济宁故事。
新的一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唯旗是夺、奋勇争先、踔厉奋发、开拓创新,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文旅力量。
刚才李局长提到去年济宁市文艺创作成果丰硕,请介绍一下2023年济宁市在艺术精品创作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绩?谢谢。

申华荣
2023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牢牢把握正确创作导向,着力创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构建了“济宁文艺 好戏连台”的良好局面。
一是舞台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大型山东梆子近代戏《竹竿巷》入选省2023年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选题。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原创肢体剧《老人与海》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桂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均成功立上舞台。山东梆子小戏《闯关赴任》入选2023年度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项目。杂技《韵·花样顶技》和魔术《梁祝》获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节目。滑稽作品《岁月》获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杂技类一等奖。儿童剧《卖火柴的小女孩》获第九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优秀展演剧目。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立项数量居全省第一。在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中,济宁市斩获7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1人获得文旅部“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荣誉称号。演艺项目《金声玉振》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为全省唯一入选项目。情景剧《又见太白》、山东梆子《闯关赴任》、杂技秀《筑梦青春》等独具济宁文化特色的沉浸式演艺剧节目一经推出即广受群众欢迎。
二是书画美术创作喜结硕果。2人作品入选亚洲文化艺术交流周——“斋馆别号鉴藏印暨金石拓本题跋国际大展”。3件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其中1件篆刻入选晋京作品,取得历史最好成绩。12件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省画院作品联展”。受邀参加“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济宁板块作品布展,充分展示了济宁金石文化的丰厚底蕴。先后参加了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中国沿黄九省城市专业画院联盟优秀美术作品展,赴西安开展了“望长安—孔孟之乡地名文化全国金石篆刻艺术展暨孔孟书画院主题创作展”,展出名家作品126件。
三是文化艺术活动影响深远。圆满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济宁分会场活动,承接3台杂技剧、1台组台节目共8场演出,观众超过6500人次,54家媒体直播覆盖观众1600万人次。市文化和旅游局被文旅部、省政府授予“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参与承办国家话剧院“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活动,21部优秀剧目在尼山上演,9场大师讲堂、7场艺术工坊和诸多趣味活动在济宁开展,是以戏剧力量实现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联合市纪委监委机关举办全市第五届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暨优秀廉政剧目汇演,推出33部优秀廉政剧目,覆盖观众22万人次。组织实施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现场演出”、“2023中外青年文化交流营启动仪式活动”、20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发大会“鲁疆两地杂技专场交流演出”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展现了济宁市文化艺术的良好形象。
我们了解到,去年以来济宁市围绕文旅促消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旅市场持续火爆,能否介绍一下取得的具体成效和亮点?谢谢!
2023年以来,全市文旅系统坚持把提振文旅消费作为稳经济、促发展、增动能的重要举措,强化政策保障,扩大供给能力,推进文旅消费扩容增效,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一、政策支持强力有效。成立文旅消费工作专班,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在全省率先出台《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市级层面统筹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振文旅消费。用活各类奖励奖补资金,发放景区免门票补贴300万元,惠及16家A级景区。
二、文旅活动丰富多彩。持续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围绕景区、电影、图书、酒店等产品,市县两级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893.6万元,策划举办新青年音乐节、舌尖上的中国·乡村美食嘉年华、亚洲旅游小姐巡演汶上站等文旅促消费活动3000余场,济宁市“‘景区+’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做法入选2023旅游促消费创新实践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实施门票减免行动,2023年1月21日至3月31日,全市16家国有A级旅游景区免首道门票,优惠金额达1.65亿元;鼓励旅游景区推出个性化优惠措施,尼山圣境、微山湖旅游区、梁山水浒影视文化体验园等推出系列优惠活动,真正实现让利于民。
三、消费供给全面提升。强化项目带动,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太白湖露营综合体一期等项目建成,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等19个项目加快推进。升级消费体验,打造研学游、夜间游、康养游、乡村游、冰雪游等热门产品,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观察基地落户济宁,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邹城市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拓展新型业态,聚焦游客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催生大型旅游演艺、沉浸式体验小剧场、城市书房阅读空间等时尚文化业态,《金声玉振》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为全省唯一入选。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聚焦市民游客消费新需求、新关注,创新文旅消费惠民措施,广泛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做到让群众得实惠、企业真受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刚才李局长提到先后获得了5项全省唯一、13项全省第一、72项市级以上先进荣誉,去年文旅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请介绍一下2023年济宁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谋划,锐意进取,以“事争一流”的干事创业决心,扎实推进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对上争取工作硕果累累。八项工作获得全省第一:21个项目获2024年度省级文物保护项目立项,8个项目获2024年度国保单位项目立项,3个项目获2024年度古遗址、古墓葬类国保单位文物保护项目立项,争取2024年度国家文物保护资金4783万元,3个案例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案例,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116通(方)重要碑刻石刻文物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3个社教案例分别获全省博物馆十佳、优秀社会教育活动案例称号,以上项目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工匠之光耀曲阜—古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弘扬》入选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成功创建一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二是多项重要工作会议及活动在济宁市成功举办。一年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国家文物局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座谈会2项国家级工作会议,以及省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等多项重要活动在济宁市举办,体现出济宁市文物工作的突出成效。5月,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济宁市举办。作为全国11处国保单位预防性保护试点之一,曲阜孔庙及孔府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在预防性保护组织模式、工作流程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探索、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曲阜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三是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行发布;山东省水下考古济宁工作站在微山揭牌;举办田野考古技术人员培训班,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专题为一个地市举办的田野考古实践培训。
四是政策保障扎实有力。为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出台《促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全市博物馆定级评估、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评选等活动,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71家,微山湖大运河博物馆入选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在全省率先推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王杰纪念馆修缮工程入选“山东省第一届优秀革命文物保护工程推介活动”名单。
文物承载历史,传承文化。济宁市文物类型全、分布广、数量大,价值高。新的一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深入挖掘文化历史文化价值,为全国一流文化强市、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