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行业资讯
喜报|济宁市博物馆荣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系全省地市级博物馆唯一

发布日期:2025-11-02 10:30
浏览次数:

10月31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省委书记林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杨东奇出席。会上,济宁市博物馆被授予“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成为2025年全省唯一获此集体荣誉的地市级博物馆,也是全市第一个获省委、省政府荣誉的文博单位。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济宁市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工作的高度肯定,更彰显了济宁文旅系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扎实成效与示范引领作用,为全省文旅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济宁文博样本”。

近年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市博物馆为核心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文博事业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展、流、创”三维工作体系,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交融格局,为“花开齐鲁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注入鲜明的济宁动能。

以“展”为基

打造文化认同主阵地让民族团结“看得见”

济宁市博物馆充分发挥“一馆两区”空间优势,以精品展览为纽带,串联起各民族情感共鸣。馆内9个固定展览系统梳理济宁地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历史脉络,其中“济宁运河风情展”“石刻艺术展”等3个展览先后斩获山东省十佳陈列展览优秀奖,年均接待观众超15万人次,其中对口支援地区游客突破3000人次,让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众在参观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历史底蕴。

在临时展览策划上,市博物馆聚焦多民族文化展示,2024年先后引入《河湟陶韵—青海彩陶艺术文物展》《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等10余个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展览,将边疆民族文化“搬”到济宁市民家门口,让群众直观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魅力,持续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

以“流”为脉

拓宽民族团结辐射圈让文化交融“走出去”

秉持“文物活化利用”理念,济宁市博物馆打破地域限制,推动文化资源跨区域流动共享。精选40余幅汉碑汉画像石拓片打造《汉画像石上的孔子与鲁礼文化拓片展》,先后走进中国台湾、内蒙古、新疆、广西等地区开展巡展,既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又为东西部协作注入深厚文化力量,该展览获评“全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馆藏春秋鹿角铜鸟兽首饰成功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山东卷》,让济宁文物成为展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2024年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期间,济宁市博物馆首次独立搭建以“一山一水”为设计灵感的特色展馆,同步推出100余款融合馆藏文物特色与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凭借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民族融合理念,斩获博博会最佳展示奖银奖,成为全省唯一获此奖项的地级市博物馆,向全国展示了济宁文旅融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丰硕成果。

以“创”为翼

激活社教传播新动能让团结故事“活起来”

济宁市博物馆创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社教体系,连续5年斩获山东省十佳社教案例。2024年,围绕民族文化主题举办“时光倒流 彩陶重现”“钻木取火 致敬劳动”等特色社教活动87场次,直接惠及群众1.6万余人次;“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五进”活动60余场次,联合教育机构开发5个民族文化教育原创课程,以元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春瓶等馆藏文物为切入点,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

同时,强化融媒宣传矩阵建设,联合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开展“沿黄入海 看博物馆里的山东宝藏”等主题直播活动,馆藏一级文物春秋书刻工具等文物登上央视《文博日历》,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国文物报》整版刊发,有效扩大了济宁民族团结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此次荣誉的获得,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宁文旅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济宁推动文博事业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充分发挥市博物馆标杆引领作用,持续深化文博资源中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创新文化传播与交流形式,让更多鲜活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文博载体“活起来”“传下去”,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多济宁文旅力量。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