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传韵,诉说文明交融故事
发布日期:2025-07-12 09:25
浏览次数:
当尼山圣境的晨钟穿透薄雾,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思想涟漪正漫过齐鲁大地。 在嘉祥县武氏祠的青瓦飞檐下,一方镌刻着“孔子见老子”图景的汉画像石,正以斑驳的石纹为笔,在时光的宣纸上续写着跨越两千年的文明对话。这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石刻画像建筑群体,早已超越了石刻艺术的范畴,成为一方“活态文化会客厅”——车马仪仗在石壁上踏出历史的足音,忠孝故事于线条间流淌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每一道刻痕都在向世界袒露着东方文明的鲜活肌理。 孔子见老子 石壁上“最动人的对话 推开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的朱漆大门,暑气骤然被千年光阴的凉意浸透。武梁祠静卧在嘉祥武翟山北麓的葱茏间,其壁上图像铺展开来,宛如一幅以时间为轴的恢弘长卷,镌刻理想与追求,宛如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记》,精妙绝伦。 漫步前行,映入眼帘的便是在此静卧一千八百余载的石狮,它昂首阔步,身姿矫健,灵气逼人。这尊诞生于公元145年的石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之一,更是后世石狮艺术的源头与范本。 石狮的凝视里,石壁正在讲述更浩瀚的故事。正如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在纪录片《武梁祠》中所言:“汉代画像是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构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孔子见老子”的画面在汉画中如星子散落,武氏祠珍藏的这幅尤为传神。 画面左侧,孔子头戴高冠、身着长袍,手中雁形贽礼雕刻得栩栩如生,羽翼间仿佛还带着春秋礼仪的余温。右侧的老子同样高冠长袍,拄着曲足杖,他拱手相迎的姿态里,既有长者的慈祥,又有智者的深邃。尤为动人的是老子身后三位弟子手捧简册,无言地述说着老子命人取来典籍供孔子阅览的盛意。“史料记载,临别之际,老子语重心长的嘱咐,令孔子心领神会,深受启迪,他将老子的思想精妙地比作自由翱翔于九天之上、令人无法琢磨的神龙,深感其玄妙深邃。”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说。 这份跨越学派的惺惺相惜,被汉代工匠以凿刀为笔,铭刻为文明互鉴的永恒图景。石壁的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回荡着中国思想史上最动人的对话:儒家的入世情怀与道家的出世智慧在此交融,三十而立的孔子手捧贽雁,虔诚求教于阅尽沧桑的长者。这石刻的纹路,正是文明对话的深沉年轮。 承载着如此厚重对话的石头,在武氏祠并非孤例。另一块画像石的归藏之路,同样充满传奇。1973年,时任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的朱锡禄闻讯冒雨疾行5公里,赶赴齐山村,从村民手中紧急抢救下这块珍贵的画像石。它从此成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家族中的瑰宝。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块长逾2米的画像石化身巨幅拓片,在开幕式徐徐展开的中华文明长卷上惊艳亮相。今天,它的原石依然静静伫立在武氏祠西廊,继续向每一位驻足者低语着那场伟大的思想邂逅与文明薪火的传递。 武梁祠“出国” 搭建文明交流的桥梁 倘若石头能言,武氏祠的石壁便是最雄辩的史书。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见”汉代鲜活的政治图景、社会风貌、文化精髓与人物传奇,更能凝望历史深处,触摸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 而武梁祠,无疑是武氏祠这片石刻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长期以来,武梁祠受到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持久关注与深入研究。”朱卫华表示,这份跨越时空的关注,本身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早在宋代,欧阳修、赵明诚等文化巨擘便点燃了研究的薪火,让沉睡的石刻首次在学术殿堂中焕发生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黄易、瞿中溶、翁方纲等知名学者,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推向新高,使武梁祠的学术光芒不仅照亮本土,更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武梁祠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学术地位,正如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所言:“山东嘉祥武氏祠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地位对应于西方同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石雕艺术,体现了东方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鲁迅先生珍藏的600余件汉画像石拓片里,武氏祠画像独占魁首。那錾刻线条间迸发的苍劲力道与昂扬生机,深深震撼着他的心灵,更成为他汲取民族伟力、熔铸文化精魂的源泉。他曾在致友人李桦的信中如此赞叹,“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他也曾表示要吸收汉代画像石所蕴含的民族力量,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文明的对话从未停歇。郭沫若曾三度亲临嘉祥武氏祠,以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与此同时,海外学界亦为之倾倒,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将其奉为研究汉代文物的重要标尺……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视角的探索与诠释,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学术合力,共同掀起武梁祠研究的第三波世界性热潮,生动诠释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武梁祠的魅力,已然成为全球共享的学术高地。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威尼斯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都先后开设武梁祠研究机构,使武梁祠真正融入了国际研究的核心脉络。其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赢得举世公认,成为连接东西方、帮助世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桥梁与前沿阵地。 如今,武梁祠的画像早已超越石刻本身,化作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使者。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形像、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标志性图案,其源头皆在嘉祥武梁祠。它们在全球各地的呈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深度对话、互学互鉴的无声见证,让石壁上的古老故事持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新技术赋能 千年石画像“动起来” 惟妙惟肖、气韵生动,是武氏祠画像石摄人心魄的灵魂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