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遗记录之砰砰鼓
发布日期:2020-08-26 10:54
浏览次数:
砰砰鼓是流行于兖州一带的民间说唱歌舞表演形式,砰砰鼓班子多由贫穷的民间说唱艺人“凑班”而成,一般为三、五人,多则七、八人组成小演出班子;有鼓班头一人,由艺术造诣较高者担任。无固定演出形式和剧目。但砰砰鼓演出班子很注意对乐器和道具的使用。有鼓(砰砰鼓)一对,走鼓一对,另外还有锣、钗。主要乐器砰砰鼓呈圆扇形,直径40公分,下把20公分,把下环10公分。鼓把下边套有4个铜环,表演时随鼓声响动。鼓用狗皮蒙制,因狗皮避邪,有“金犬神鼓”之称。砰砰鼓以其“砰砰”的响声而得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砰砰鼓艺人的弟子们加进了渔鼓、花鼓等多种其它演唱形式,具有了戏剧演唱和民间舞蹈的综合演唱形式,并开始有了固定的演唱曲目。 砰砰鼓演出一般有铺坛、取水、演出、送神几个场景演出形式。 铺坛就是请神。用五彩纸、高粱秸扎成“神坛”,供奉七十二全神位,院内竖起高一丈五尺“神幡”,打鼓奏乐,摆上供果烧上香,请神听戏。 取水是为菩萨奶奶梳洗打扮。 演出是在铺坛第二天早饭后进行,演出砰砰鼓保留剧目,有时还加进走鼓,花鼓,渔鼓演唱等。 送神演出结束后,砰砰鼓班子打鼓奏乐送神出门。砰砰鼓有时也扎台演出,边舞边说边唱,风格独特,深受群众欢迎。 “砰砰鼓”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与民间乐舞、节庆民俗、崇拜仪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鲁西南群众艺术审美与才能的高水平代表作之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