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亦是如此。
济宁杂技《坛三彩》
最近,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在滨州大剧院闭幕。山东梆子《竹竿巷》、声乐《中国力量》、山东梆子小戏《锦缘》等济宁文艺作品在全省脱颖而出,济宁杂技《坛三彩》更是在全球18个国家的36个杂技马戏节目中荣获金奖……济宁文艺作品吸睛出圈、名扬海外,成为展示济宁文化名片的重要窗口之一。
济宁一部部文艺作品,为何频频“出圈”?又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效应?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艺精品迭出的灵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三孔景区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集聚兴盛地,素有“曲山艺海”的美誉,受京杭大运河的滋养,曲艺种类众多,曲艺名家辈出,济宁小土山也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济南大观园一起,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曲艺发祥地”。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厚的文化滋养,无疑是艺术当代题材的“富矿”。
山东梆子大型近代戏《竹竿巷》
“济宁州,太白楼,千里运河帆船稠……”斩获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优秀演员”双项大奖的济宁《竹竿巷》便是立足济宁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将山东梆子与鲁西南的竹竿舞、行船调等风土人情完美融合,舞美空灵、大气,竹竿等元素运用巧妙,既不游离于剧情又不脱离戏曲艺术的本体,营造出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舞台气象。
山东梆子小戏《锦缘》
山东梆子小戏《锦缘》则是通过鲁锦这一颇具济宁地域色彩的非遗项目,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幅素描,以小见大反映出国家政策带给农村的观念变革。
深究济宁文艺作品出圈的背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从济宁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多元艺术沉淀中找寻灵感、丰富内涵、创新创作,以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昂扬姿态,抒写济宁文艺事业繁花竞放、蓬勃向上的生动景象。
蓬勃向上的文艺生态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
好的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健康的文艺生态的滋养,不断激发创作主体活力,建立完善催生文艺精品的制度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涵养蓬勃的文艺生态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
近年来,济宁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宁市艺术创作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建立健全支持文艺创作的政策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扶持机制,其创新性和含金量居全省前列,以政策杠杆激发艺术创作新动能,切实增强艺术生产自我造血机能。
济宁2件作品荣获全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
人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实现文艺繁荣发展,需要打造文艺人才高地。济宁每两年交替举办一届全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中青年演员汇演,从全市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中筛选、挖掘一批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建设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的文艺人才队伍。此外,采取校企联姻的方式,市直3个院团与青岛艺校合作,分别建设了济宁市山东梆子传承基地、济宁市杂技传承基地、济宁市舞蹈学校,兖州区山东梆子剧团与济宁技师学院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戏曲、舞蹈、杂技演员。
济宁汇聚各方力量共建文艺阵地,呈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喜人局面,催生出多姿多彩的文艺精品,声声叩响时代之门。
文艺作品出圈是打开传播“济宁声音”的窗口
优秀的文艺作品会让城市闪光,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城市最好的广告。
济宁市杂技团的原创滑稽作品《岁月》荣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项“金菊奖”
杂技《韵·花样顶技》、魔术《梁祝》等2个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剧目;创排的《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济宁举办,创造性演绎、创新性展示了一场深具传统文化底蕴的文艺表演……济宁一直在实践让文化走出去,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舞台,让世界通过文化产品了解济宁、感知济宁。
作品走出去,客源引进来。如何让“流量”转为“留量”,让艺术与城市擦出火花,做好“文艺+城市”这篇大文章,尤为重要。
比如,要善于用文艺作品和文艺手段来宣传城市,推动部分重点景区现有小演项目进行迭代升级,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等主题剧情,推出一批高品质景区演艺节目。一场文旅饕餮盛宴不仅可以增加文化传播的速度,而且可以加速济宁文旅产业融合,实现强强联手而倍增融合红利。
魔术《梁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剧目
有此共识,济宁立足挖掘多元多样的文化元素,整合各方面有利资源,通过创新创造推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充分认识和发挥文艺的文旅融合功能,让文艺作品成为城市的最好代言。
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当下,文艺作品浩如烟海,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站在新的风口上,只有让文艺才华有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文艺创造有更大的实现空间,深挖文化“富矿”,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播“济宁声音”,展现“济宁风采”。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