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通讯》刊发市文旅局擦亮好客济宁服务名片改革经验
发布日期:2024-08-14 09:23
浏览次数:
近日,中共济宁市委主办的《济宁通讯》2024年第7期刊发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游客需求导向 擦亮好客济宁服务名片》的文章,以2个版面宣传介绍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聚力完善“三类设施”,让旅游服务更有品质;聚力推进“三大焕新”,让旅游供给更有特色;聚力营造“三种环境”,让旅游体验更有温度的改革经验,主要内容如下: 坚持游客需求导向 擦亮好客济宁服务名片 近年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会同有关市直部门、县市区,持续完善“三类设施”,加快推进“三大焕新”,着力营造“三种环境”,擦亮好客济宁服务名片。“构建服务新格局助力‘舒心游济宁’—济宁市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运营体系”等2个案例入选2023山东省旅游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聚力完善“三类设施” 让旅游服务更有品质 一是完善旅游公共设施。大力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完善行动,今年以来,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7座、游客中心3处、停车场10处,健全导览标识、休憩设施、无障碍设施等100余项。开展旅游场所入境旅游便利化设备改造,安装123台外卡POS机,完成率106.96%,在全省率先启用曲阜三孔支付服务示范区。济宁市游客服务中心、梁山旅游风景区停车场等5处旅游服务设施被评为省级示范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完善旅游住宿设施。出台《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旅游住宿业提优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旅游饭店提质增量等8项行动。加大住宿项目招引建设力度,签约“云栖爱湖”精品度假酒店等住宿项目,建成大运河希尔顿欢朋酒店等知名品牌酒店。创新“住宿+国学”“住宿+文创”“住宿+演艺”等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梁山华锦酒店等创建五星级饭店,累计培育星级饭店(民宿)38家、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3处、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2处,8家民宿列入省四星级以上创建计划。三是完善智慧旅游设施。提升完善济宁重点景区监测及指挥调度中心,挖掘打造嘉祥武氏祠景区汉画人机交互体验系统、三孔景区AI导游系统等7个智慧文旅新应用场景,尼山圣境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龙年行大运 明礼中国年”、莱河不夜城“鼓舞中国年”等2个活动案例获评省级智慧文旅平台典型案例。 聚力推进“三大焕新” 让旅游供给更有特色 一是推动旅游项目焕新。策划重点招商项目34个,赴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签约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恒力孟子湖文旅度假项目,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梁山公明坊文旅综合体、太白湖露营综合体一期等文旅项目先后建成运营,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鲁源小镇等28个在建文旅项目,全国第四座、全省首座方特东方欲晓园区于今年7月正式开园。组织全市文旅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会,对总投资超200亿元的26个重点文旅项目进行观摩打分,着力激发全市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二是加快旅游景区焕新。召开全市景区品质提升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景区焕新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消费业态创新、数字科技赋能、服务品质提升、经营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固本、周边环境优化等7大行动。坚持“一景一案”,推动“三孔”等4家经典景区“破圈突围”,武氏祠等12个传统景区“做优做强”,羊山古镇等85个潜力景区“深度开发”,启动实施7大类133个景区焕新项目,目前已完工32个项目,全市旅游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三是推进旅游业态焕新。升级研学旅游,将儒家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与现代德美体劳情智“六育”相结合,还原开笔礼仪式、射艺等体验,打造“新六艺”研学产品体系,培育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家、省级基地22家、市级基地57家。壮大乡村旅游,推出一批“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四季旅游产品,打造牛楼花海彩田等乡村旅游景点,培育邹东深呼吸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家、省级精品文旅名镇6家、省级景区化村庄86家。激活工业旅游,促进工业产业与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工艺美术等业态融合,建成太阳纸文化博物馆等10家工业类博物馆,打造孔府家酒业等4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繁荣夜间旅游,推出万仞宫墙光影秀等10大夜游场景,打造国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4家;策划《微山湖》等7部旅游演艺精品,《金声玉振》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的节目。 聚力营造“三种环境” 让旅游体验更有温度 “文化济宁号”航班 一是营造“开心”的体验环境。重点时段推出景区门票折扣减免、高铁票换门票、免费开放部分景区等优惠活动,21家4A级以上景区在春节期间推出免票或2—8折优惠活动;13家景区对乘济郑高铁来济游客推出不低于5折的限时门票减免政策;启动“万名上海市民惠游济宁季”,从4月至7月,济宁近100家文旅企业对持京沪高铁车票并持有上海身份证的游客给予优惠,努力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二是营造“顺心”的出行环境。联合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单位,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开通“文化济宁号”航班、“曲阜尼山号”列车,加密开设联通景区的旅游直通车,推动旅游交通标识牌建设、更新,持续优化道路周边停车驿站、游步道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引导县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重点时段向社会免费错时开放停车场,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兖州区“禹见端信 泗滨古韵”、邹城市“环越峰山”、邹城市“五宝庵山田园儒乡”等3条旅游风景道被评为省级旅游风景道。三是营造“舒心”的消费环境。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监督检查,不间断组织文化旅游市场整治,精细化抓好春节、“五一”假日旅游市场整治及暑期旅游市场严管严查百日行动,引导旅游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坚决打击欺行霸市、欺客宰客、虚假广告等损害游客权益行为。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7107人次,检查文化旅游经营场所16838家次,文旅市场始终保持繁荣有序。印发《关于畅通旅游投诉咨询渠道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通知》,用好“舒心游济宁”服务电话,扎实落实投诉咨询快速处理机制,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