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发布>工作动态
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纪实

发布日期:2024-08-21 10:41
浏览次数: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文脉悠长、资源丰富的人文之城,坐拥曲阜“三孔”、大运河2处世界文化遗产,曲阜、邹城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82处文化遗存,可移动文物130多万件……

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济宁遗留下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成为济宁践行文化“两创”、建设现代化强市的深厚支撑。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让更多人因文物背后的故事而爱上这座城,济宁一直在积极创新探索。

坚定扛牢使命担当

悠悠千年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济宁这座城市最富生命力的文化血脉,它不仅是维护良好生态的天然屏障,更是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保护好大运河这一流动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年1月1日,我市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济宁市大运河岸线保护管理条例》,为市域内大运河岸线资源保护管理和港航物流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国家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根本,夯实文化的基石。

为此,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成立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安全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全面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制定《济宁市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点政策文件。高标准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大运河、革命文物保护规划。设立副县级文保中心和考古研究院,新增文博编制87个、考古勘探领队7人,引进高层次人才65人。市县一体、上下贯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格局逐步形成,济宁文物事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挖掘文物内在价值

走进位于嘉祥县纸坊镇的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大汉风韵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40多块汉画像石通过栩栩如生的精美画面,生动展现了汉代及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场景,为游客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历史和艺术的机会。

武氏墓群石刻汉画像石雕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许多汉画像石已经断裂或风蚀。嘉祥县采取一石一方案,通过石刻清洗、脱盐处理、墨迹清除、裂隙封堵等修复措施和环境监测、空气采样、裂隙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措施,多措并举还原石刻画像原貌,让1800多年前的汉画像石“活”了起来。

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近年来,济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部署要求,突出抓好“三个保护”,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突出精准保护——打造“一区两园百馆”文物保护体系,高标准创建曲阜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方位提升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孔子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大运河微山湖博物馆等71家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武梁祠数字化博物馆,打造100家博物馆、展示馆,让优秀文物代代相传。

突出全域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实施183个重点文保项目,901处文保单位全部落实文物安全员,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全覆盖。

突出预防保护——在全国率先推动文物建筑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高标准完成孔庙孔府国家首批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影响区域评估,高效统筹文物保护和项目建设,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讲好济宁文物故事

从《金声玉振》《尼山·雅乐》《天涯若比邻》等文艺精品频频“破圈”,到“一图一库百书”《中华礼乐文明大系》《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等著作重磅推出;从高标准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等重大文化活动,到大型纪录片《武梁祠》“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系列短视频在各级媒体播放;从推出各类研学游活动,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等十大新场景,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政德、中小学教育、乡村振兴……济宁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更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济宁按照省委、省政府创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构建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传承体系,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

今年暑假,承载着千年儒家智慧的孔子博物馆,再次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

在充满“科技味儿”的各类展厅内,不仅可以与孔子及孔子弟子们拍一次合影,与孔子来一次“微信聊天”,还可以在“孔子圣迹图”数字化长卷中追寻孔子的足迹和智慧。“孔子博物馆用科技手段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文化告诉观众,让大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文物、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孔子博物馆副馆长杨金泉说。

虚拟数字人化身非遗体验官,AR交互带来沉浸式体验……济宁文化遗产乘上科技的列车,驶过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宁各地积极开展一系列特色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让广大群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非遗的展示展演,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和重要内容,传播了非遗文化,增加了居民收入,更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仅仅是济宁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的一个缩影。

曲阜市琉璃瓦厂有限责任公司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名单,全省仅4家;琉璃烧制、鲁西南民间织锦、二仙膏制作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到金乡听戏去”、社区“非遗小课堂”非遗传承保护模式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亮点工作;周广胜木雕、玉堂酱园、微山县渔家虎头服饰、曲阜琉璃瓦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任城被省文旅厅确定为“非遗进社区试点县”。截至目前,济宁累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9项、传承人1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86项、传承人64名。

新征程上,济宁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标全国一流城市,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坚决扛牢赓续文明、传承文脉的重大责任,奋力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局面,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济宁力量。

来源:济宁日报8月19日头版

版权所有: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