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方案》的通知
济文旅办发〔2025〕3号 发布日期:2025-02-20 14:20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各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2月19日
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 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国办发〔2025〕2号)、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计划》(鲁文旅发〔2025〕2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振消费的工作部署,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着力提升文旅产品供给,扩大文旅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强化文旅消费惠民便民 (一)实施文旅消费提升行动。聚焦大学生、返乡游子等重点人群,推出“陪着爸妈游济宁”大学生“全家福”旅行季、“情牵故里 回家过年”返乡游子免费游活动。利用春节、五一、暑期和国庆等节假日,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组织重点文旅企业参与全省“惠享冬韵”冬季文旅消费利企便民活动,在云闪付APP推出通用支付和银行支付“双重”减免优惠。 (二)扩大冬季文旅消费。办好“好客山东·文化济宁”贺年会系列活动,策划提升“东方圣地--儒韵国风线”“美好河山--炫彩冬景线”“北国风光--冰雪风情线”“烟火古城--新春年俗线”四条旅游线路,鼓励各县市区打造庙会、游园会、花灯会、非遗大集、冰雪嘉年华等消费场景。 (三)拓展文旅消费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商圈、景区、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打造创意市集,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业态。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鼓励开设首店,举办首秀、首演、首展活动。开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品质提升行动,支持集聚区夜间照明和夜景灯光升级改造,优化停车场、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支持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新空间。 二、深入推进“引客入济” (一)加大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持续发挥和放大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节会效应,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客源地城市和重庆万州、新疆喀什等东西部协作城市举办“文化济宁”巡回推介会,深化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围绕四季文旅消费特点,策划“踏春、消夏、赏秋、悦冬”主题产品,推出四季网红打卡地(点)。开展“跟着孔子游济宁”文旅嘉年华、“文旅主播带您游读济宁”等系列宣推活动,进一步提升济宁文旅美誉度和吸引力。 (二)提振入境旅游市场。实施“礼乐天下 孔子家乡—你好济宁”入境旅游扩容行动,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海外文旅资源展示、文化交流、招商推介活动。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深入开展“五友”外宣。参加各类国际性旅游展会,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文旅企业赴境外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开发研学、美食、非遗等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入境产品。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完善入境旅游服务供给。 三、扩大优质产品供给 (一)丰富优质旅游产品。推动世界级旅游景区培育创建,积极推进国家4A级景区创建。深入推进旅游景区焕新升级,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消费业态创新、数字科技赋能、服务品质提升、经营管理规范、安全生产固本、周边环境优化七大行动,打造“近悦远来舒心游”景区游览环境。建设“友好型”旅游度假区,科学发展冰雪、康养等特色度假,有序发展房车、露营、低空等新兴度假装备。加快旅游住宿业提质增效,积极创建四星级、五星级旅游饭店,打造一批星级旅游民宿。 (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开展“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全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万场以上、送戏下乡5000场以上。积极培植群众文艺团队,创新小戏小剧创演模式,打造文旅融合小戏小剧创演试点项目。鼓励公共文化场馆举办特展、开设夜校、开发文创产品。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创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管理运行模式,积极培育打造以市场运营为主,健康规范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做好夜间开放保障。 (三)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推出儿童剧《运河童谣》等一批有质量、有能量、有流量的精品剧目,打磨提升《锦缘》等新创群众文艺作品,争取更多作品冲刺全国“群星奖”、中国戏剧奖、泰山文艺奖。组织举办第六届济宁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目汇演,推出一批精品小戏小剧。实施“文旅演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文艺院团与旅游景区、文保单位等结对发展,打磨提升《梁祝》《又见太白》等一批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让旅游演艺成为济宁文旅新的增长点。 四、丰富文旅消费业态 (一)深化“文化+旅游”。推出“跟着孔子去研学”研学旅游主题线路,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串联“运河记忆”、方特东方欲晓、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太白楼等主城区优势资源,推出历史遗址探秘游、都市风情探索游、名人故居寻迹游、非遗技艺探寻游等“游济宁,行大运”城区旅游精品线路。加大文物、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力度,推进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持续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大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力度。高质量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推出一批革命文物主题展览,积极争创第五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 (二)培育“演出+旅游”。打造“跟着演出游济宁”品牌,组织文艺院团开展精品文艺演出进景区活动。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鼓励各县市区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打响“运河之都音乐节”品牌。进一步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巡演地不再重复进行内容审核。 (三)创新“非遗+旅游”。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做好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认定工作。深入开展非遗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活动和“非遗进景区、进度假区、进街区”活动。丰富“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业态,鼓励举办非遗市集、非遗年货大集、非遗购物节等,培育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 (四)提质“乡村+旅游”。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坚持项目引领,创新打造农耕体验、趣味运动会、星空露营、户外运动、乡村美食制作体验等乡村旅游新场景,丰富乡村民宿、沉浸式体验小演艺等业态,举办10场次“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激活乡村文旅消费潜力,助力乡村振兴。 (五)开发“康养+旅游”。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康养旅游项目建设,推出康养、慢游、家庭游、怀旧游、错峰游等旅游产品,推动打造优质戏曲、书画、音乐、健康、广场舞、等老年文化消费产品。 (六)打造“美食+旅游”。开展名菜、名厨、名店美食评选活动,打造市民游客喜爱的美食消费体验场景,支持县市区举办美食节等活动,研发孔府菜、渔家宴等特色美食,开展戏剧美食进景区街区度假区系列活动,打响“食在济宁”美食品牌。 五、优化文旅消费环境 (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示范性旅游风景道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公共服务阵地深度融合。落实《济宁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推动好客服务标准深化应用,加强导游业务素质培训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 (二)维护文旅市场秩序。健全营业性演出、电竞酒店、剧本娱乐等领域线上监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导文旅企业建立信用承诺制度,规范“舒心游济宁”咨询投诉服务,及时处理游客诉求,积极维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 (三)优化文旅市场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业务办理时长。推行文旅企业单位服务质量承诺制度,组织经营主体设立“首席质量官”。推动全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上云行动。落实“一团一报”制度,执行入出境团队旅游管理政策。应用推广全省游戏游艺设备“一机一码”管理系统。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系统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