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个功夫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化洋的传承与坚守
发布日期:2025-04-01 09:48
浏览次数:
孙化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所传承的平派唢呐,音色饱满高亢、清脆亮丽,极富穿透力。 40余年的演出生涯里,让他深深体悟到,吹唢呐是一个功夫活,而功夫就是时间,这条路很长,需要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走下去,更需要慢慢来,急不得。 田野里唢呐嘹亮 春日的孔孟大地,万物勃发、绿意盎然。在邹城市看庄镇白水村的田间地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邹城平派鼓吹乐传承人孙化洋,无拘无束地吹奏起,他最喜欢的乐曲之一《集贤宾》。吐音、滑音、花舌……高亢嘹亮的铜杆唢呐划破寂静的大地,唤醒绿油油的麦田与辛勤农人,希望的景象尽展眼前。 “平派鼓吹的代表性乐器是铜杆唢呐,它由铜皮制作而成,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约6厘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孙化洋介绍,铜杆唢吶音色饱满高亢、清脆亮丽,富穿透力,具有铮铮金属之声。“演奏技法方面,除了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吞、吐、垫、打、抹、压外,还有舌冲音、气拱音、反弹音、反双吐、连弹音、气唇同颤音、指气同颤音、三弦音、萧音以及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有时还糅进魔术和杂技。”孙化洋说。 一曲吹罢,不禁让孙化洋想起学习唢呐的那些遥远日子。 “我是从1978年,8岁的时候,跟爷爷和父亲学艺,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孙化洋回忆,刚开始主要是练习气和指法。“小孩子的手指又细又小,堵不住唢呐孔,家里长辈专门为我制作了小一号的喇叭。练气主要是换气和长气,长辈要求一个声音能吹多长就吹多长。练得时间长了,常常腮痛,缺氧。”孙化洋说。 李成文是孙化洋从小的玩伴,两人常常在一起练习乐器。“我们学的唢呐、笙一类的乐器, 比较吵闹,常常约着一起到田地里吹奏,练得入迷了,老是忘了时间。” 从谋生到传承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只有粗茶淡饭。孙化洋的家里条件不好,他说小时候常常饱一顿饥一顿。在能够熟练吹奏唢呐以后,父亲开始带他去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 “起初,练唢呐也不是因为喜欢,单纯为了吃饱饭。”孙化洋说,那时在家里只能吃煎饼,小孩子的牙口不好,吃起来十分费劲。然而,到各处演奏时,主家会为他准备馒头、饭菜,不仅松软好嚼,而且有滋有味。“另外还能挣下3毛、5毛的演出费,贴补家用,所以长辈们很乐意让我去。”孙化洋回忆,赶上冬天演出,天气极冷,风呼呼地刮起来直直地从袖口灌进来。“小时候衣服薄,袖子也短,冻得人瑟瑟发抖,但再冷演奏也不能停。” 彼时的孙化洋,尽管年纪不大,却用一场场演出,努力扛着生活的担子。不过,令他遗憾的是,没能继续上学。他说,他上了三次一年级、两次二年级,四年级上了2个月,就不上了。“没办法,吃饭都成问题了,上学就成次要的了。” 在跟随父辈们的演出中,孙化洋不断磨练技艺,即使外出演奏忙碌一天,回到家里仍要为一个指法、一个滑音,刨根问底,并不断练习。他说,吹唢呐是一个功夫活。功夫就是时间,这条路很长,需要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走下去,更需要慢慢来,急不得。“一首曲子、指法练习,节奏越慢越能练功夫。”孙化洋说。 岁月流转里,孙化洋磨着那些无人问津的夜晚、下着笨功夫,一点点把基本的操作做到极致,把简单的事练成绝招。 如今,孙化洋已熟练掌握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及循环换气等技巧,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说话声、鸟兽叫声等各种声音。积极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派鼓吹乐的相关调研、普查、经典曲目挖掘、技法研究等工作,先后协助录制了《哭长城》《哭五更》《集贤宾》《十样景》《五六五》《朝天子》《柳青娘》《火烧葡萄架》《鸟兽闹春》等50多首传统平派鼓吹乐曲目。 据了解,孙化洋还先后在国际孔子文化节、“河和之契”大运河、黄河流域非遗博览会等重大展演演出活动中传承弘扬平派鼓吹乐技艺,并义务参演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公益演出活动。 通过演奏唢呐,孙化洋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家人。近日,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让他对谋生的手艺,心里多了一份责任感。 “一直以来,唢呐都是我们谋生吃饭的手艺,然而,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更想把唢呐传承下去。”孙化洋说,近年来他选择到看庄镇及附近的中小学教孩子们练习唢呐。“课程是全免费的,但需要下功夫。”孙化洋说。此外,孙化洋还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与五湖四海的网友们分享唢呐技艺与练习心得,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上平派唢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