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一!济宁市两项案例荣获山东省博物馆社会教育优秀案例
发布日期:2025-04-30 09:44
浏览次数:
4月27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六届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推介活动结果,评选出优秀案例10项、优胜案例10项。济宁市2项案例入选优秀案例,分别是:市博物馆“家乡的古建筑”主题社教活动、邹城博物馆漫“话”邹鲁——可移动的文博课堂,获评优秀案例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 全省博物馆优秀社会教育案例评选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全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而开展。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市博物馆立足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依托馆藏资源和非遗资源,丰富社教内容,创新社教形式,今年以来已开展社教活动900余场次,实现了社会教育效益与品牌影响力双提升。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积极发挥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立足本地深厚多元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大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辐射范围,优化社会服务方式方法,以博物馆之力讲好济宁传统文化、传播济宁文化声音。 济宁市博物馆“家乡的古建筑”主题社教活动 济宁市博物馆《家乡的古建筑》获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这是市博物馆连续五届蝉联此殊荣。 走进历史,读懂家乡,济宁市博物馆依托常设展览《人文胜迹展》和本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家乡的古建筑》系列社教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通过多元化活动形式引导受众用发现的眼光重新认识家乡古建、学习家乡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魅力,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中来,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让古老的建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程涵盖十二大主题,通过博物馆参观导学、课程讲授、实地考察、建筑搭建、工艺制作等多样教学形式、沉浸式体验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提升社教活动的交互性和体验感,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做。 邹城博物馆漫“话”邹鲁—可移动的文博课堂 漫“话”邹鲁——可移动的文博课堂是邹城博物馆立足孟子故里,深度挖掘阐释馆藏文物,融合考古遗址地、文物景区、馆校共建等资源禀赋,首创“学龄前非遗感知—青少年文化实践—高校学术深耕”的阶梯式育人体系,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通过“漫谈、漫话、漫讲”的方式,联动考古专家、非遗传承人、爱心企业,走进考古工地、博物馆、中小学和高校,实现“文物活起来、教育沉下去、文化传承开”的立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