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跟着李白游济宁”主题游径来啦
发布日期:2024-12-12 11:20
浏览次数:
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离开湖北安陆,携结发妻子许氏和女儿平阳,至太原入鲁,沿汶水而行,迁居任城(今济宁市任城区),五年后移居鲁郡瑕丘(今济宁市兖州区)。或许他也未曾预料自己会在这座城市生活23年,在他的第二故乡度过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济宁这片土地为李白提供了一片富饶的文学沃土,他的诗歌涵盖了对家国、生活、自然的深刻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诗歌的高峰,这是济宁的幸运,还是诗仙的幸运? 点击播放视频 回到当下,李白对于济宁人来说,相比于遥不可及的谪仙人,更像是在身边陪伴的一位老友,是传承于竹竿巷的书画揭裱和传拓技艺,是寄托在太白楼、浣笔泉、青莲阁的太白情思。现在,我将带领您跟随李白在济宁的足迹,与千年前的诗仙重逢,展开一场历史与现实的相遇。 日兰高速泉林出口—泉张线—327国道—泗水泉林泉群—327国道—103省道—星吴线—滕北线—曲阜石门山—104国道—京台高速曲阜北至峄山出口—邹城峄山—104国道—崇德大道—泗河九州大桥—兖州金口坝、青莲阁—南护城河路—崇德大道—内环高架——济宁城区太白楼、古南池、太白湖 泗水泉林泉群 泗河为四渎八流之一,发源于泗水县东部陪尾山下的泉林。泉林“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泉水五步成溪,百步成河,从古至今,滔滔不绝,“不以潦而盈,不以旱而涸”。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誉之为“海岱名川”。清康熙、乾隆二帝曾十次驻跸泉林,留下无数歌泉咏水的千古华章。 唐开元末年至天宝元年,李白曾经两赴泗水县北邻徂徕山,与隐居此处的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五人交好,后人并称为“竹溪六逸”,并在此写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的名句。一日,他来泉林观赏名胜古迹,处处风光旖旎,赏心悦目,顿时酒性大发。可往哪里沽得美酒呢?正寻思中,眼见牧童赶着一群羊儿走来,李白向前问道:“小哥儿,借问此处可有酒家?”牧童摇指东南说:“你看那高挂杏黄旗的便是。”李白来至酒家,沽了三碗“泉林春”村醪白酒,瞬间飘然若仙,来至一块红石板前,侧身一躺,呼呼地吐着酒气鼾睡,时过不久,这里竞冒出了一口泉水,散发着酒香,世人称此泉 “醉仙泉”。游人多爱在此泼墨赋诗,其中一首曰:“天下名泉响叮咚,泉林春醪香郁浓,吴刚品罢头连点,谪仙三杯醉朦胧。” 曲阜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曲阜东北部,系国家森林公园,因两峰对峙如石门而得名。这里山势崎岖,峰峦叠嶂,青翠山林,流水潺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石门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山,著名的《易经·系辞》,就是由孔子曾在此撰写而成;这里是李白、杜甫结伴游齐鲁宴别之地;孔尚任隐居在此,写就了四大古典戏曲之一的《桃花扇》。 唐天宝四年(745年)秋,李白被“赐金还山”,与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诗仙和诗圣醉眠共被、携手同游,饮酒作诗,最后在鲁郡东石门(今曲阜石门山)送别。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著名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邹城峄山 峄山作为中国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被誉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天下奇石第一山。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秦始皇东巡首登峄山。此外孟子、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著名景观有四大书院、五大奇观、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名石等。峄山上梁祝读书洞,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里“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唐天宝四年(745年),45岁的李白与36岁的杜甫于云卷云舒中登上了峄山。这是李白第一次游历峄山,当即作《琴赞》一首,“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对峄阳孤桐作了高度的赞美。李白以独特的视角,赞美琴、赞美制造琴的原料桐树,赞美桐先赞美其生长的环境。杜甫随即也作了一首《咏峄山飞来洞》,可惜并未传世。 兖州金口坝、青莲阁 金口坝位于泗河上游,是一座石结构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水经注》记载:“古结石为门,跨于水上也。”在坝的两端雁翅上有两尊元代雕刻的卧式虫八、虫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可称石雕艺术精品。金口坝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被誉为“金口秋波”。 1994年,在金口坝出土北魏守桥石人二尊,其一背后铭文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数句,由此可推断此处也可能为诗仙、诗圣“石门相会”处。 青莲阁位于金口坝之北,始建无可考,明清重修。李白号青莲居士,在兖时常住于此,并留下30余首著名诗篇。后人为示纪念,在此建青莲阁。据光绪版《滋阳县志·艺文》记载,《东鲁门泛舟》就是在青莲阁下作的。原诗如下: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太白楼 太白楼即“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诗人李白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李白曾在此写下传世名篇——《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在太白楼常态化上演《又见太白》情景剧,以“吟诗”“舞剑”“会友”为引子,呈现了“诗仙李白”“铁杵成针”“李杜相会”等多个故事。由演员扮演的角色引领游客共同参与整个游览过程,做到游客游览与太白楼景区相融合。 古南池 南池,即王母阁湖,原名“古南池”,系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756年)南池遗址。盛唐时即为游览胜地,古代“济宁八景”之一的“南池荷净”即指州城下的南池美景。李白和杜甫携手游览了任城的旅游胜景南池,留下了一段佳话,后来杜甫还写了一首诗来纪念这段相聚: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归青毡。 现代的南池是以传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典园林景区,荟萃了运河文化、少陵文化、王母民俗文化。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王母阁、少陵祠、古南池牌楼、晚凉亭、南池荷净、碑廊、九龙叠水、乔羽艺术馆、古南池桥、爱情博物馆等南池十二景,重现了南池胜景。 太白湖 太白湖景区位于南四湖最北端,东临古运河,西邻京杭大运河,呈双河抱湖之势,为纪念李白故把北湖改名为济宁太白湖。景区水源充沛、日照充足、碧波荡漾,草丰鱼跃,荷花争艳,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几百种水生动植物,拥有东方白鹳、大天鹅、小天鹅、震旦鸦雀、小鸦鹃、水雉、黑翅鸢等珍贵鸟类。 太白湖立有《任城县厅壁记》碑,全文篆刻了最著名李白应任城县令贺知止(贺知章族弟)之邀而作的《任城县厅壁记》。此文一问世便风传一时,成为李白传记类文章的代表作。李白在文中考究了任城的渊源和历史沿革,满怀深情地记述“地博厚,川疏明”之壮美,城中“香阁倚日,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波,惊彩虹而不去”之雄丽。作为一部传记类诗歌,《任城县厅壁记》对研究济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以及历史变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任城县厅壁记》让一生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李白,借文阐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绩观,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价值。 |